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
在解放战争时期,各大战区部队常常协同作战,尤其是像中原军区与华东军区、晋绥军区与晋察冀军区等,合作较为频繁。抗战胜利后,晋绥军区和晋察冀军区也多次联合行动,取得了不少的战果。
晋绥军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抗战时期的120师。1942年,随着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的成立,晋绥军区成为了一个二级军区。抗战胜利后,晋绥军区逐渐恢复了它原有的战略地位,主要面临的敌人是傅作义、阎锡山等国民党势力。他们奉命进攻晋绥、太行以及晋察冀等解放区,形成了巨大的压力。
1945年10月,在上级的指挥下,发起了绥远战役,目标是消灭傅作义部队并解放绥远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,晋察冀与晋绥两军区调集了兵力,开始了联合作战。傅作义的部队有约六万余人,而晋绥军区集中了五个旅,晋察冀则调动了三个纵队,合计十四个旅,兵力约五万三千人。
展开剩余66%在作战的第二阶段中,冀晋纵队的三旅被调往西线,由贺老总指挥,目标是摧毁傅作义的骑兵师。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,三旅成功击溃了敌人的骑兵部队,随后又在返回途中击溃了敌方的一支地方旅。紧接着,三旅进军包头,与晋绥军区的九个团协同作战,攻击包头的守敌。虽然敌人调集了骑兵师和宁马骑兵旅增援包头,但我方全力出击,坚决打击敌人的增援部队。
然而,随着战斗的持续,后勤补给问题开始显现。敌我双方陷入僵持,对我方来说,继续消耗下去将不利。最终,晋绥部队撤出了归绥和包头,三旅开始向归绥撤退。在撤退过程中,敌军紧紧追击,并试图将三旅包围。为了摆脱困境,三旅在夜间实施突围,并成功与许光达参谋长取得联系,顺利撤至丰镇休整。
绥远战役中,虽然我军在多场战斗中成功击溃了敌人,但未能完全实现解放绥远的目标。部队付出了相当的伤亡,急需补给和增援。贺老总对部队的关怀表露无遗,他为三旅拨款两万多大洋,并调拨了数百名战士增援。由于晋绥的兵力相对较弱,贺老总希望能加强晋绥的力量,并希望三旅能够留下,继续在这里为后续的战斗提供支持。
晋绥地区人口密度较低,兵员匮乏。事实上,不仅仅是晋绥,其他多个战区也面临兵员不足的问题,包括东北战区、晋察冀战区、华东战区、晋冀鲁豫战区和陕甘宁战区等。在抗战期间,贺老总指挥的120师曾经深入冀中,除了协助晋察冀建立根据地外,更重要的目标是扩充兵力。
晋绥军区面对的敌人不仅有傅作义和阎锡山的部队,甚至包括青海、宁夏的二马部队。晋察冀则由于其人口密集,野战部队和地方部队联合兵力多达二十余万,形势相对较为有利。当时,晋察冀并未因停战协议而精简部队,保持着相对强大的战力。
然而,随着战局的发展,晋察冀的情况逐渐发生变化。聂荣臻老总下令将三旅归建。三旅的政委傅崇碧回忆说:“贺老总始终不愿放弃,希望三旅能够继续留在晋绥。”这种情况持续了约一个月,最终军委下达了命令,要求三旅立即归队。此举或许是因为晋察冀的领导向上级提出了请求。
各战区面临着不同的困难和挑战。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,晋绥军区的主力部队被编入陕甘宁部队序列,组建了西北野战军,专门应对胡宗南部及青宁二马等敌军的威胁。如果将这片区域划分为两个大战区,陕甘宁野战军的兵力仅有两万余人,如何有效应对二三十万敌军的压力,显得极为艰难。晋察冀军区则主要应对傅作义部队和中央军的威胁,而阎锡山的部队则由徐帅指挥的晋冀鲁豫军区内线兵团负责。
晋察冀原本的兵力并不弱,但由于过度精简,这一地区的力量大幅度下降。作为示范战区,晋察冀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,但这也导致了在内战爆发时,晋察冀长期处于被动局面。直到1947年,晋察冀才组建了一支精锐的野战军,并在地方部队的配合下,逐渐改变了敌我态势,开始反击敌军。
发布于:天津市翔云优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